Copyright © 2020 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所有 鄂ICP备2021006896号-2
在美珈,有这样一群追光者——她们将南丁格尔誓言刻进年轮,把护理操作练成肌肉记忆。今天,我们走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美珈医事科技学院护理系2022级学生崔光霞,看她如何用专业与热爱,在医学赛道上书写属于护理人的荣耀。
【人物简介】
崔光霞,医事科技学院护理专业2022级学生,在校期间担任班级学科组长。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大一时专业成绩年级第一,大二时专业成绩年级第三,28门课程在90分以上,护士资格证考试高分通过。技能竞赛与实践活动,她表现突出,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实习期间收获患者感谢信4封,用行动诠释“白衣天使”的温度。
【人物故事】
专业学习:解剖课本里的星辰大海
“护理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而是用知识守护生命。”崔光霞将《内科护理学》拆解成一个个疾病模块,为每个病症绘制“护理流程图”:急性心梗患者的用药时间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换算表……她的“三色笔记法”在护理系大受赞扬——红色标注急救要点,蓝色记录操作禁忌,绿色写下患者心理疏导话术。
在中南医院实习时,她随身携带“临床错题本”,记录每例特殊病例的护理细节。面对复杂病例,她会在下班后反复推演护理方案,直到护士长评价:“你的护理计划比医嘱还详细。”
操作竞技:静脉穿刺里的“绣花功夫”
护理操作台上,崔光霞的静脉穿刺技术让人赞叹不已。在一次模拟静脉输液的月考中,她仅用47秒就完成了从排气到固定的整个流程,监考老师在评分表上给出评价:“血管定位精准,操作过程零失误,护患沟通也十分自然流畅。”
为了达到“一针见血”的高水平,她在模拟人身上不断练习,累计进行了3000多次操作,还详细记录了不同血管状态下的进针角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她总结出一些实用技巧:对于弹性较差的“老年血管”,采用热敷后再穿刺的方法;针对容易滑动的“小儿血管”,运用双指绷紧皮肤的固定方式。这些被老师认可的技巧,被她记录在自己的《护理操作笔记》里,成为她提升技能的重要参考。
在一次制定复杂病症护理方案的月考中,面对急性心梗病例,她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制定出一份包含病情监测、用药观察和心理疏导的护理计划。虽然这份计划没有精确到分钟,但却体现了她对护理流程的清晰把握。她的方案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肯定,老师评价道:“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展现出了一名护理专业学生应有的职业素养。”
成长秘籍:护理人的时间管理术
崔光霞的手机备忘录里,藏着她的“时间管理密码”:
晨间30分钟:边慢跑边听护资考试知识重难点讲解音频。
实训间隙:用手机APP刷护资考试真题。
睡前1小时:复盘当日护资考试易错题,录制3分钟“操作反思语音日记”。
她的“错题本”不仅记录错误,更标注改进措施。比如:“2024.3.15护资模拟考试成绩不佳——因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措施记忆混淆,急性心梗患者的溶栓药物输注时间与高血压危象的降压速度要求记混。改进措施:绘制‘循环系统疾病护理对比表’,用不同颜色标注关键数据;睡前听《内科护理学》重点章节音频,强化记忆,在网上查阅相关视频资料,观察真实病例护理流程”。这份错题本被学弟学妹称为“护理通关秘籍”。
正是这份努力和用心,让她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师恩如海:感恩美珈的“南丁格尔”们
“付承英院长会在凌晨回复我的病例分析,杨玉梅老师为纠正我的心肺复苏姿势,跪地示范多次。”崔光霞难忘老师们的付出。老师们通过“备教辅改考”精心准备的课堂授课、护理系实训室的“全天开放”政策、学院的“天天练、周周测、月月考”……美珈为护理学子搭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成长链。
【获奖者说】
当我在中南医院为患者做晨间护理时,总会想起第一次给模拟人做心肺复苏的慌乱。护理这条路需要三种“针”:
第一针“定位针”:把大目标拆解成小针眼。我将《基础护理学》分解成128个操作要点,每天攻克3个,用3个月完成第一轮实操通关。
第二针“输液针”:让知识像药液持续输入。我在手机里存了200个护理案例音频,利用碎片时间“充电”,连去食堂的路上都在听糖尿病护理要点。
第三针“强心针”:用热爱对抗疲惫。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静脉穿刺时,患者说“你的手比热水袋还暖”。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对学弟学妹们说】
各科老师精心准备的“备教辅改考”、护理系的“护理操作实践课”、学院的“月考月赛擂台”,这些都是美珈给我们的“独家装备”。珍惜每一次在实训室的练习,因为未来你面对的,是真实的生命重托。
最后想说:护理不是流水线作业,是用专业和温度编织生命的网。
【供稿:医事科技学院 吴佩瑶】
Copyright © 2020 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所有 鄂ICP备2021006896号-2